当设计面对酒店时,就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功能与体验,前者是酒店经营者所倚赖的天地,后者是酒店使用者所经历的感受,酒店设计,不再只是引导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那么简单了。
如今的酒店设计总是互相模仿太多,特立独行太过,奢华唯美太浮,实用细节太少,这个以人为本的行业正在困惑着什么?又该在哪里醒悟?
酒店设计存在误区
大众脸
把四张不同的新客房照片排放一起,试试猜一下它们各自所属的酒店品牌、所在地区或专有特性。结果呢?却仿佛水中望月,朦朦胧胧,相差无几。
在这种“大众脸”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为出挑的新设计应当赋予自身强烈的愿景,不惮表述自我,极尽所能索求宾客的情感共鸣。
昂贵的绿色
现在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卯足干劲践行环保理念,应用环保材料,但“骨感”的现实却是,彻底执行绿色设计对大多数开发商来说捉襟见肘。
甩出每晚一万美金只为奢华套房一夜良宵的群体基本迈入50、60岁阶段,处于知天命、尽人事的豁达期,因此罔顾其他,厚爱有着完美温控和各色精美物件的宽大玻璃窗客房,但如此配设所产生的碳足迹确实杀伤力十足。
如今,年轻一代接棒成为奢华消费的生力军,生机勃发的他们并不赞成以消耗环境换取逍遥舒适却是事实,设计师是时候研究成本和节能都兼顾的解决方案以飨大家了。
跟着潮流走?非也!
市场永远倡导求同存异,亟待满足市场的酒店行业自然也要相机而动。但酒店开发商、经营者和设计者非得跟着潮流走吗?非也!关键是另类思考。
挖掘现有的经典品牌形象,并使之发展更新也许会更加长久。潮流总会褪去,明智发展的品牌形象则不。
设计的是建筑,不是图片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的沟壑日趋加深,这是当今酒店设计的普遍现象。究竟如何才能使之愈合?功能领导形式才是出路。
一位明星建筑师创作出一副跌宕人心的建筑形式亦或一尊城市雕塑固然喜人,但当不得不蜷缩在一间200房的国际酒店里算计着净利润是否能满足业主和运营者的胃口时,阴翳瞬间笼罩。
建筑师们能否设计一栋完整的建筑,而非用于宣传册的完美图片呢?
酒店设计师的发力点
1、当下,设计师们都赶着过技术招儿。复杂的有色照明、善解人意的温控、眼花缭乱的电视和订购房间服务的iPad,果真有必要吗?
设计师们是否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多花点心思打造一处有亲和力的空间,附上走心的、低调的技术创新设施,心里盘算着这就是住家,是人们卸下行囊一坐不起的地方,而不是需要捧着使用指南一字一句咂摸的高科技客房。
2、设计行业得揣度年轻一代,毕竟这一辈儿的心理需求已经波及到整个社会。只在酒店里建一间花哨餐厅,实现全店网络连接,不足矣。
来客到底*稀罕的是什么?类似“共享经济”这样的“拦路虎”为啥秒粉无数?这才需要绞尽脑汁梳理一番。
酒店业要想万年长青不言败,设计师在酒店品牌、运营商和开发商的支持下,需要不拘一格践行新理念,而不能沿着虽则安全但却程式化的路线走到黑。
3、设计需要前瞻,再造不得中断。“古为今用”常是设计界获取灵感的范式,然而,各类设计软件、即时成像系统等的出现,已为这个古老行业滋生出一种慵懒的病态文化。
其实,我们的角色再简单不过:搭建创造性空间,力争每一处细节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同时,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每一项设计工程都携带一则故事,倾诉自我所处的时空,真实可辨,久不过时。
4、迪拜不错,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和其他曾有序发展的城市也不赖。动手进行室内外设计前,务必要先对建筑所处环境审时度势一番。
针对周遭环境来制定的极富挑战性的新设计方案,无疑堪称佳作,亦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更多无惧时间检验的奇思妙想。若是懒懒散散敷衍了事,怎能交付出禁得起推敲的设计答卷?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惊觉城市景观已成平庸荒原。
提到奢华与品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活方式和体验感,如今,仅供歇脚的酒店越来越少,酒店已变身成为社交目的地,酒店设计者应时刻把住客未来的整体体验铭记于心。
假设下榻某酒店,而城中极富口碑的餐厅或酒吧就在楼下随时恭候,这种感觉着实妙哉;或与客户在大堂会面,舒适感十足的环境下,人也仿佛妙语连珠神清气爽起来。
同时,酒店设计也越发本地化,设计师笔下所描绘的世界需要映出邻里身影,融入当地社区与历史的烟波。